给老人写回忆录的话题,近两年突然火了,但其中不少是年轻人为老人代写。媒体调查也发现,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指导老人亲自写回忆录的课堂。在网络站点平台上也能看到,一些为老年人写传记的“创业模式”开始逐渐出现。
“回忆录”,似乎是一个严肃的文学术语,属于那些有公共知名度的人物。但很显然,“回忆录”正在下沉,慢慢的变多的普通人想为自己留下“史诗”,为自己平平无奇的一生做一个记录,用白纸黑字定义出一个价值。
这背后或许有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奈: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段生命或许如沙漠之上轻风拂过,留下几许痕迹,然后又会被下一阵风给抚平。对个人来说,人生几十年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是非恩怨,很快就会在身后时空中归于虚无。
而现在慢慢的变多的老年人在试图对抗这种“宿命”,写回忆录就是一个办法:哪怕个人微渺,但留下了一丝记录,也就有了一丝永续存在的可能。他们的故事,或许没多少宏大意义,但却有一种平凡中的动人。
从报道里也能看到,在这些辅导课堂上,老人们分享的平淡如水的过往,那些属于普通人的故事,却总让“现场响起了抽泣声”。或许这些剥离了“公共价值”的平凡人生,才是一种底色,构成更广阔范围里的纹理。
个人回忆录的大范围出现,其实要拜一种技术进步所赐:无论是出版还是技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成本都已经大幅度的降低。比如此前就有报道,哪怕找专业的机构,代写一本回忆录的价格均价在每本2万~3万元,这个成本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已经并非不可接受了。
大规模的个人回忆录,很多时候被置于一种“银发经济”的视角观察,似乎逐渐有产业化的趋势。当然,个人回忆录的兴起,其意义或许超过了直接的经济价值,这其实意味着一种叙事模式的转变。
正如《论语》里孔子的那句名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句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能确定,“文献不足”恰恰是困扰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的关键问题。
而这一问题,或许今天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人人都有回忆录”,那么非但不会“文献不足”,还会“文献过多”,如何采择、取信又会变成新的难题。但至少,凭借大量的文献留存,人类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地貌特征”。
这在潜移默化中可能也会改变人们的认知视角。个人化的记录与写作,哪怕范围微小,也有一种切片记录的意义,人们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感受自我的存在、理解自我的意义。而这些也会向社会辐射出一种人本视角,使每个人慢慢地习惯在自我观照与人生回溯的过程中,在广阔坐标系内定义个人的坐标。
写回忆录,仿佛总传递着一种不那么鲜亮的观感:终究意味着一个人处在一个特殊节点,对自己做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但人们也没必要基调过于低沉,思考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理性和沉思对抗不可逾越的生理终点,这才是生命特有的坚韧与力量。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一起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怎么样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