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都聊智驾“平权”吉利谋划的AI远不止这些

  全力开大。这一晚信息量大到不事后看简报都记不住的程度。吉利把AI智能和汽车产业沾边的生态都提到了。吉利虽然没说“All in AI”,实际就这个架势。吉利不仅总结了过去几年发力AI生态的进展,将他们纳入到同一个体系当中,还全面规划了未来AI战略。如果只将吉利视为又一个许愿“智驾平权”的品牌,有点小看这套体系了。 当然,这套体系远未到完工的时候。

  对“全域AI”,吉利的措辞是“一网三体系”。即一张“智能吉利科技生态网”,涵盖“智能能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服务”构成的三体系。

  吉利的AI布局,包括新能源架构、智能能源、智能底盘、智能座舱,依靠星睿智算中心的云服务,期待在生产能力上形成突破。

  在会上,吉利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AI+汽车,而非以往的汽车+AI。后者的意思,就是业内以往的做法,将AI作为汽车的一个新能力,搭载的一个新装备来对待,围绕这一点做新技术开发。

  而AI+汽车,代表吉利试图将AI体系化,拉动所有生产力要素,甚至整个研产销价值链都建立在AI基础上。品牌、技术思想、企业架构,全面AI化,产品只是这一切改变的结果。这是一个新构想,在有些环节只有大概的想法,尚缺细节。也可能是两个小时时间不足以全面阐述,只能提到线索。

  不过,吉利的智驾供应商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将公众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上,这也是短时间内的聚焦策略。

  他提到“AI+车”体系建设,将导向什么样的技术趋势。一个是超自然人机交互诞生,超越目前的HMI(人机界面)互动方式,而且AI化让机器学习能力提升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灵活运用知识储备、快速反应、熟悉语言文化的微妙区别,洞察情绪和情感,塑造了智能化的新体验。这一切慢慢的开始,但还AI还将更聪明,并对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第三个是大模型量级升维。这就涉及到吉利打造的算力基础设施。吉利居然不声不响囤了上万块算力卡,星睿智算中心拥有23.5 EFLOPS,目前名列国内车企中第一,全球第二。在硬件军备竞赛中先拔一轮头筹。这不是下狠心投资就能得到的,这个家底,吉利应该是利用海外的渠道,多方面积累下来的。说明这个局,至少布了有两三年。

  其实吉利全场都在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整个研产体系和技术架构都建立在AI基础上,指望AI赋能所有环节,从研发到产品,从生产到服务。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吉利下了大本钱做算力升级。

  智驾靠算力,这一点没错,但根本上不靠车端那点算力,而是融合大模型,寻求智驾突破,建立安全体系。

  吉利接入了包括DeepSeek之内的多个大模型。星睿上运行的AI Drive大模型,在多个全球数据集上位居实时第一。除了AI Drive,吉利还开发了“阶跃星辰”开源大模型。

  DeepSeek擅长语言推理、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而AI Drive则擅长生成“数字世界”,专门给智驾模型提供训练数据文本。这和蔚来所称的“世界模型”有区别。AI Drive有能力构造长尾工况,训练效率提升数十倍。

  星睿能调度吉利的低轨卫星群(已部署30颗),实施对全球90%区域覆盖,提供卫星通信和预测自然灾害,提供规避路线。这些卫星的功能就是通信+遥感。所谓提供规避,并非是那种城市导航软件的路线规划,只是粗略地讲某些区域划定为风险区域、禁入区域。为行车安全提供兜底。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访谈会上还来了一句,“今天大多数人应该都明白了,吉利所有的生态(手机、卫星、飞行器)都是为了汽车在发展。”

  回到智驾。吉利首席科学家陈奇在讲AI+车的大模型能力这部分的时候,提供了一张PPT,一边是阶跃星辰的能力,另一边是AGI(通用智能)的五个阶段,中间是“泛世界模型”。这无疑在暗示,吉利的技术攀爬路线,基本就是AGI升级的路线。吉利提出的AGI五阶段,与OpenAI提出的稍有出入,但差别不大。重点是,吉利认为当前是Agents(智能体)阶段。即将智驾、智舱,以及智能底盘、新能源,以高算力、高数据存储能力、云智能为依托,打造的汽车产品。

  对于智驾产品,千里浩瀚声称自己为行业智驾的第一梯队,反正现在没人自认第二梯队。第几不重要,重点是实打实的现有能力和发展能力。

  很多人都对千里浩瀚规划的H1、H3、H5、H7和H9共5个层级的智驾方案很感兴趣。其中H1和H3都是纯视觉,今年都将在银河品牌上部署实车。千里浩瀚H1率先搭载在银河E8和银河星耀8上,可实现城区和高驾的NOA领航。

  H1和H3看来是货架产品,是实际能力。以高速NOA为主,城区领航辅助则停留在通勤水平上(记忆熟路)。这是算力决定的,H1拥有100Tops算力,上升空间有限。

  H5和H7都加了一颗激光雷达,城区NOA和D2D(车位到车位)不在话下。淦家阅说“下半年,吉利银河将会有搭载千里浩瀚H7的旗舰产品”。看来现阶段,H7是一个已经技术上走通的准量产产品,按时推出没什么问题。

  今年,千里浩瀚将紧锣密鼓地部署“端到端”,而且是一段式的,必须在今年上半年追上行业头部品牌的部署进程。否则吉利花了这么大代价,建立了如此长效的机制和算力基础设施,就成果上缺乏说服力。淦家阅说现在吉利AI从“布局期”到了“收获期”,那么必然要拿出“收获”来展示一下。

  而印奇表示,H9则是行业首个为L3级智能驾驶打造的解决方案。从种种迹象看,H9绝大多数都是期货,硬件方案尚未完全确定。而且端到端,不管两段式还是一段式,能不能沿着这条路升级到L3,存在疑问。它依赖于大模型对物理世界更深入的理解,现在看几乎确定。吉利虽然本能地给H9堆料(双Thor),上强度,但吉利依靠模型进化这个大的思路,没什么问题。能力衍生出来了,法律责任和政策条款,都会跟着变过来。

  这里面要讲一点题外话,高等级的无人驾驶搞不出来,并非因为“政策不允许”,关键是政策方认识到,厂家对技术的理解还没到那个高度,整个产业界没做好技术突破的准备。主机厂没信心,也就没办法提供技术兜底,政策口子当然不能开。

  吉利的千里浩瀚体系,和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体系,有相类似的地方,双方都以“平权”之名,实施全系部署智驾战略。两者在产品和技术思路上,还是有些区别的。

  入门这部分,吉利的搭载门槛相对比亚迪高。H1目前搭载的星耀8和银河E8,后者公布了最低14.98万元的价格,和小鹏Mona M03的价格下沿相当,比亚迪在8万元车上的L2部署方案,吉利无意涉足。在吉利眼里,千里浩瀚的门槛,要比通常意义上的L2高一个级别,高速NOA和城市通勤的逻辑之下,仍要用底座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解决长尾问题。而标准L2专注于具体场景能力,后者几乎很难扩展。

  而再高一层,吉利在AI生态、自研芯片、全域数据+算力支撑的基础上强调安全(即“安全平权”)。吉利是一个技术闭环、产业链开放的生态。

  而比亚迪则采用硬件分级、规模化数据驱动算法优化(背后是比亚迪的市场规模优势),而普惠下沉,快速占领用户心智和市场,其商业逻辑则是通过成本控制,给用户“加量不加价”,继续扩张智驾用户基盘。比亚迪虽然没有明说,但依仗的无疑是供应链整合优势,以及BOM的控制能力。

  两者都在市场对碰中强调自己的优势。细节部分则有更多的区别,不在乎智驾三级体系还是五级,吉利利用云算力和大模型优势,提升决策效率,很多数据都是大模型(AI Drive)自己生成的;而比亚迪非常依赖海量用户更好的提供数据,以此为驱动,优化算法。

  正因为比亚迪在入门级车辆搭载智驾的优势,吉利更要强调安全,这里面有没有阴阳的意思,见仁见智。但双方都是“以我为主”的打法。吉利要做差异化,也是变相承认了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规模上的固有优势。

  有人认为自研芯片、手机、卫星通信是吉利差异化优势的一部分,这一些内容吉利确实有投资,但效果取决于对主业能提供多少助力,这个价值判断要用户来做,而不是主机厂。不过至少,吉利提供了不对称竞争的思路。

  在吉利主导技术体系化升维(即加入了AI作为体系竞争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吉利将银河的地位往上拉升,从车系升格为品牌,并将“翼真”品牌也并入银河。吉利赋予银河的任务,是要求它在最大的细分市场以及智驾的普及端结合部发力。

  吉利声称自己拥有全球首个“硬件、生态、系统、AI”四位一体架构,意即AI参与到设计开发、仿真和训练的诸多研发环节。当然,暂时谈不上“AI造AI产品”,因为在研发过程中,AI只作为工具使用,并未成为主导力量,人的因素还是主要的。吉利成为全世界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车企,其努力方向是值得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