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上内容仅是汽车空调系统中的一部分,在电子技术的快速地发展的今天,全自动空调已成为大部分中高端车型的标配。
全自动空调是指当驾驶员设定汽车内温度后,能根据车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车上各部位传感器及执行器,实现自动变换制冷或供暖强度,使汽车室内温度保持在设定范围。全自动空调系统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于全自动温度控制装置(ATC)。
ATC最重要的包含中央电脑(ECU)和执行机构两部分。其中,执行机构则根据ECU发送的指令进行动作进而实现自动的控制车内温度。
空调ECU根据驾驶员的需求,发送指令给对应的伺服电机进行正/反转,带动风门的打开或关闭,以此来实现各个功能。
而ECU接收各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如外界大气温度、车内温度、风道温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蒸发箱表面温度、鼓风机转速、驾驶员所选定的温度以及要求的空气循环方式等。并将对应指令送至执行器进行动作。接下来为大家逐一介绍空调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传感器。
检测车内温度,空调ECU发送适当的电信号,以便ECU可以有效的进行混合气流量、分配、再循环等功能的管理。该传感器是由5V直流电供电。
该传感器由两个电极组成,其间填充有湿度传感电阻膜,该材料的电阻值随湿度的变化而改变。传感器可将电阻转化为电压并以湿度数据的形式输送到空调ECU中。
安装在暖风水箱底部水道上,用来检测冷却水温度,并将水温信号输送给ECU,进而控制低温时风机转速。一般的情况下,其阻值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减小。
一般的情况下,用布遮住传感器表面,其阻值趋于无穷,电压为4~4.5V;当用灯光照射其表面时,阻值为4kΩ,电压在4V以下。
安装在蒸发箱壳体侧面。其感温头处于蒸发箱散热片中,感温头内封装制冷剂,同时有一毛细管通向感温包。通过感温包的热胀冷缩控制其触点的开关与闭合,进而控制压缩机的结合或断开,防止蒸发箱结霜。正常情况下,该传感器电阻/电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通过以上对空调系统和空调控制管理系统的理论学习,相信我们大家在实践中定会游刃有余。
外界气温高于20℃,将空调温度调至最低,风量调至最大,打开A/C以及内循环,并把发动机以1500r/min的转速运转5min左右。
现象一、观察孔内呈透明状,转速稳定时无气泡;当转速变化瞬间,偶尔有气泡,关闭A/C后有气泡,并迅速消失;高低压两侧温差明显,以上现象说明制冷剂储量适中。
现象二、看不到气泡,高低压侧温差明显,即使外界气温高于20℃,关闭A/C后也无气泡产生,以上现象说明制冷剂加注过量,应放出多余的制冷剂。
现象三、看到间断而微量气泡,高低压两侧温差较小,以上现象说明制冷剂储量不足,要检查空调系统是不是真的存在泄露之处,并补足制冷剂。
现象四、看到连续不断的气泡,高低压两侧几乎无温差,以上现象说明制冷剂严重不足。
现象五、看不到气泡,高低压两侧毫无温差,以上现象说明空调系统中已无制冷剂。
b.将中间软管的一端与制冷剂罐注入阀的插头连接,打开制冷剂罐开启阀,通过表头泄压阀让制冷剂逸出几秒,排净软管内空气。
d.从高压侧注入规定量的液态制冷剂。最后关闭制冷剂罐注入阀及空调压力表上的手动高低阀,并卸下空调压力表。
注:从高压侧注入制冷剂时,发动机需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手动低压阀不得打开,以防产生液压冲击。
c.拧开手动低压阀,让制冷剂进入空调制冷系统,当系统压力达到0.4MPa时,关闭手动低压阀。
f.加注规定量制冷剂后,通过视液窗,确认系统内无气泡、无过量制冷剂。随后将发动机转速稳定在2000r/min,空调风速调至最大。当外界气温在30℃~35℃时,系统内低压侧压力为0.147~0.192MPa,高压侧压力为1.37~1.67MPa。
a.检查电枢盘(压盘)是否有变色、脱落或别的形式的损坏现象。若有则更换离合器套件。
c.测量转子带轮和电枢盘(压盘)之间间隙量。正常范围:0.35~0.65mm。
d.松开励磁线圈插头,检查热保护设施的导通性。若不导通,则更换热保护装置。
a.电气故障(导线接触不良、电压过低、继电器故障等)→检查并排除电器故障。
先将系统抽真空,准备冷媒油(需比标准量多一些)到带有刻度的量杯中。利用真空吸力将准备好的冷媒油由高压侧检修阀端吸入。加注完成后应对系统继续抽真空,以便排除随加注冷媒油过程中进入系统的空气。